第106章 五权分立,加强集权(1 / 2)
第106章 五权分立,加强集权
进了书房内,屋子里蜡烛已经点上。
老朱常用的那张书桌没有人去坐,每个人自己搬了张椅子坐在到了桌案对面的茶几边。
今天还是非常重要,虽然制度设计的过程比较枯燥,但还是那句话。
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,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。
如果不把生产关系弄好,那么朱云峰送再多的物资到大明去,一切也都是空谈。
所以即便是枯燥了些,也是没办法的事情。
‘等把生产关系弄好,大明那边也算是无忧了,不敢说千年之久,搞个五六百年应该能成。’
朱云峰心里想着。
虽说没有永恒的设计,但大明时期,全世界都是未开垦的处女地,国力强盛加上制度靠谱,多开垦开垦海外,或许能续命很久。
当然。
这些形式上的例句肯定不能跟大朱棣说,说了他也听不懂。
朱云峰坐下来就开门见山道:“太祖陛下在开国初期制定的许多方针,其实是为了应对当时的窘迫。但时过境迁,他留下的规制相信你自己也能感受到吧。”
“是啊。”
大朱棣叹道:“我从北平一路打来,卫所糜烂,毫无战力。若非如此,我恐怕连大河都渡不过去。”
这倒是实话。
明初的军队架构主要有三点,一是边境军队,由边境藩王或者沐英这样老朱信得过的勋贵统率。
二是老朱给朱允炆留下的精锐京军,总人数约三十万左右,战力非常强悍。
三便是地方卫所。
明初规定,各布政司有都司执掌本布政司兵权,下面各州则有卫所。
整体有点像后世的省军区和市军分区的意思。
每卫所人数约在五千左右,全国卫所有四百多个,光卫所的官兵在当时就已经达到了一百多万。
这些卫所士兵没有工资俸禄,全靠自己种田养活自己,所以老朱夸口自己养兵百万不耗费百姓一粒米。
但在靖难当中,这所谓的百万大军那是连毛都没看见,全都眼睁睁地看着朱棣造反。
是这些卫所士兵都投降了朱棣吗?
当然不是。
是建文时期卫所就已经糜烂了。
下面的士兵已经从军队实质性变成了各卫所千户的奴隶,战斗力也从明初的百战精锐直线下降,根本无法跟正规军抗衡。
所以用脚指头都能看出来,相比于维持这些卫所的架构,让这些卫所莫名其妙地只供养上面的各卫所千户指挥使,还不如解放出来纳税。
可碍于《皇明祖训》,这种已经毫无用处,纯粹剥削和压榨卫所士兵的机构,却不得不一直维持到了明末才彻底消失。
这是连大朱棣都觉得不合理的事情。
朱云峰摇摇头道:“除了卫所以外,藩王制你觉得如何?”
“额”
大朱棣面露尴尬,想了想道:“自是不妥。”
“屁股决定脑袋了吧。”
朱云峰笑了起来:“以前当藩王的时候肯定想的是藩王权力越大越好,现在当了皇帝,那就是藩王权力越小越好没错吧。”
大朱棣不好意思地笑了笑,立场不同了,看待问题的方式自然也不同了。
这就跟我真有一头牛是一个道理。
“太祖爷分封藩王,为的是边境安宁,且维护大明江山,但他老人家能压服各路藩王,不代表后面的皇帝能做到。”
朱云峰想了想道:“历朝历代,七王之乱,八王之乱,例子数不胜数。现在他老人家也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,因此必须拨乱反正,解决这个忧患。”
大朱棣精神一震,说道:“太祖允许我削藩吗?”
“想得美。”
朱云峰白了他一眼:“那可都是太祖他老人家的亲儿子,他亲孙子动他儿子都被他撸了,你也想被撸?”
“额”
大朱棣就不说话了。
说到底要是太祖他老人家真没了,死后哪管什么洪水滔天,子孙们的事情自然也就管不着。
但现在他还活着,对于重视亲情的老朱来说,儿子们就是逆鳞,肯定不能坐视不理。
只是对于朱棣来说,既然坐到了这个位置上,那自然就得考虑好其中的问题。
不提藩王们为非作歹的事情,单说他也是藩王造反成功,也得担心各路藩王做大会是什么结果。
所以自然要忧愁几分。
“既然父亲已经知道了藩王之祸,又该如何处置呢?”
大朱棣忙问。
“方法自然是有的。”
朱云峰竖起右手食指道:“老祖宗的意图是希望宗室能成为皇帝的助力,但历朝历代,都对宗室的管理存在严重问题。要么严加看管,要么就肆意纵容。长此以往,只会出现两个结果。一个是像唐宋那样,宗室力量不成气候。唐朝出一个武则天,宗室就被杀得几乎殆尽。宋朝宗室更是查无此人,几乎没有任何波澜。一个是像汉朝和晋朝那样,纵使有造反的能力,威胁到皇帝。”
“不错,话说回来,你叫什么?”
大朱棣连连点头赞同,觉得对方言简意赅,简直是把话说到人心坎里去了。
“朱云峰。”
“那我就叫你云峰,方法是什么呢?”
“很简单,依旧保留藩王的权力地位,让他们继续呆在封地。”
朱云峰笑道。
大朱棣皱起眉头:“这算什么主意?”
“别急,先听我说完。”
朱云峰说道:“北方现在民力尚未完全恢复,还有大量的荒地无人耕作是不是。”
“不错。”
大朱棣点点头,他久在北方,自然知道北方情况。
从南北朝开始,北方就长期受到战乱影响,到唐朝和北宋时期虽然得到了一定恢复,可到了南宋,就又被打回原形。
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,北方金人和蒙古人轮番蹂躏,以至于大量北方汉人遭到屠杀,加上各种天灾、瘟疫袭扰,到了元末的时候,人口十不存一。
根据洪武年间人口普查,当时全国人口在6000万左右,而整个北方,也就是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等汉人传统地区,人口也就1000万出头。
直到洪武后期朱元璋不断迁徙人口,数量才涨到1500万。可见这个时候的北方凋零有多严重,称千里无鸡鸣也不为过。
“其实就是按照太祖爷的意愿,把藩王往北方封,并且让他们从南方带大量人口粮食前往,封赏他们大量田地,让他们开垦荒田。”
朱云峰说道:“一个亲王封个三四万亩,带个几千上万人,但田不归属于他,而是归属于王府。亲王没有处理自己田地的权力,由王府机构管理,大部分田地收入归耕作的百姓,其中十分之一作为王府开支,再抽取十分之一为税,但这笔税不入国库,而是进入皇室内帑,之后内帑进行投资,赚到的利润由各亲王出资的比例进行分红。”
大朱棣眉头一皱,一听这个方案就不靠谱。
他说道:“你是想利用藩王让北方民生迅速恢复吧,想法是很好,可你有没有想过。不提眼下北方需要修建大量水利设施才能开垦荒地,即便是成功了,那王府才是主事,其中贪腐该如何解决?且这内帑进行何种投资?所谓官不与民争利,特别是皇室参与民间经营,这权势很容易逼迫到百姓,届时又该如何是好?”
“你想的是对的,但我可没说这是个长久政策。”
朱云峰笑道:“说直白点就是宗室目前就是给他们的子孙后代挣块封地和福利,顺便帮助北方快速恢复生产,同时也可以在北方驻兵防备蒙古。明代经济情况比宋代差很多,然而现在正是开海禁的好机会。而且皇室的投资可不是投资进什么普通商业,而是钢铁行业,贪腐的问题就更好解决,扩大十三道御史职责范围,与当地官府进行共同查账监督。”
“我都被你说糊涂了。”
大朱棣一头雾水。
朱云峰随后解释了一下。
简单来说,朱云峰这个宗室政策其实是个几十年内的临时政策。
先把藩王全都往北方分封,迅速恢复北方民生和生产力,并且跟蒙古打仗对峙。
接着利用产出作为启动资金,投资钢铁行业,搞第一次工业革命。
等北方民生恢复,第一次工业革命搞起来之后,藩王在国内的利用价值就榨干了,开始往国外分封。
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,大明估计已经处于火器加铁甲舰时代,不说称霸全球,在亚洲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对手。
南洋、澳大利亚、东南亚,乃至朝鲜日本,多的是地方去。
以后宗室全往海外塞,每往海外分封一个藩王,就带一批汉人过去扎根,估计一百年之内,整个亚洲全是大明的地盘。
如果说朱云峰是魂穿古代,这就有点做梦了。
除非是理工科,且掌握权力和资源,能够迅速把完善的蒸汽机造出来,不然至少几十年内就别想。
但朱云峰有穿梭门啊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