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7章 好东西啊(1 / 2)

加入书签

第107章 好东西啊

当天大朱棣和朱云峰一直谈到深夜,谈论着政治制度设计。

而在这个过程当中,大朱棣受益匪浅。

不仅对权力运行逻辑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,最重要的是理清楚了官僚组织的上下架构。

古人在这方面不是没有研究,但没有进行系统性归类和分析。

比如皇权和相权争端,对于皇帝来说,只会本能感觉到这是自己权力被冒犯,却不一定能察觉到为什么能冒犯到他。

所以很多皇帝即便是处理了宰相,可集权也只是一时。

一旦老皇帝死了,新皇登基,在原本的旧有规章制度下还是有相权侵蚀皇权,以至于出现权臣的情况。

朱元璋就属于看问题比较深的皇帝,选择彻底终结丞相制度,但他却总结不出其中的原理,因为他是天生的政治家,不是理论分析家。

朱棣同样也是天生的政治家,天生就知道该怎么做,可具体缘由以及深层次的分析却不太能体会得出来。

恰巧朱云峰就有长达多年的键政理论知识,乱七八糟的专业术语懂得非常多。

结果二人就相当于干柴遇烈火。

理论与实际结合,一下子就让大朱棣原本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,迅速得到了解释和明悟。

深夜时分,朱云峰他们把探照灯和大量物资留下,就回去睡觉了。

明天开始小朱棣会过来,进行农业方面指导。

但没过多久,到翌日清晨卯时三刻,也就是早上六点钟的样子,大朱棣才睡了不到两个时辰,就被叫醒。

倒不是要上朝,而是道衍到了。

月初大朱棣在攻打淮南,遇到梅殷的阻击,迟迟不能攻克。

此时道衍和尚向他建议,绕过淮安,率领大军强行渡过长江,先攻破南京城再说。

然而绕城袭击是兵家大忌。

先不提一旦绕过城池奇袭,一旦进攻失利,后续粮草很有可能被截断,从而兵败如山倒。

单说如果在进攻的时候,后方城池的军队突然进攻,与正面敌人前后夹击,那么燕军极有可能陷入非常窘迫的境地。

所以绕开归绕开,却不能不防。

于是朱棣让自己两个儿子与道衍领一部分偏师留下来防备梅殷,自己则率领主力直取浦子口。

之后在浦子口强渡长江的时候,朱棣一度陷入到苦战。

又是道衍马上让朱高煦率领援军及时赶到,奋勇杀敌,将盛庸打败,这才有了朱棣成功篡位的事情。

事情过后,道衍率领殿后的偏师前往南京。

只是恰逢淮南突降暴雨,长江水量暴涨,耽误了行程,一直到十多天后的今日才抵达。

朱棣早就说过,道衍如果到了的话,就立即让他来见自己,不管什么时候到。

此刻得知道衍抵达,朱棣非常高兴,连忙令人点亮西宫蜡烛,叫道衍立即过来见他,自己则穿好衣服起来。

过了约一刻钟,道衍就在西宫的书房见到了朱棣。

“斯道,你总算来了。”

朱棣看到道衍进来,面露喜色。

道衍此时尚未恢复俗家姓名,因此还不是姚广孝,朱棣平时便称呼他的字。

他身材很高大,剃光头有结疤,一个和尚形象,穿着一身教僧皂袍,也就是黑绦衣,外面披了一身浅红袈裟。

这还是朱元璋赐给他的僧衣,一直穿到了今天。

见到朱棣后,道衍双手合十行礼道:“臣,参见陛下。”

“坐。”

“谢陛下。”

等道衍坐下后,便开口说道:“陛下,太祖的事情.”

朱棣点点头:“是真的,我当时已经打到了乾清宫,眼看就要活捉允炆小皇帝,哪知道玉阶上站在一个人,回过头一看,差点没把我吓死。”

“真有这等奇事吗?”

道衍皱起眉头。

他感觉已经有点被颠覆认知。

在来的路上就不知道多少人告诉过他,太祖真的复生了。

而对于道衍来说,他的第一反应是朱允炆造假。

但随后就推翻了这个想法。

原因很简单,如果朱允炆造假,那么假太祖就一定会帮朱允炆而不是朱棣。

在那种大庭广众的情况下,连朱棣本人都承认那是太祖,多少人看到了,朱棣也灭不了上万人的口。

即便朱棣下决心要杀了朱允炆和假太祖,消息传播出去,朱棣也将受到无数人指责。

甚至其余各路边镇藩王都会以这个借口和理由造反。

所以如果朱允炆真的弄了个假太祖,且这个假太祖受他操控的话,没道理在那个时候选择帮朱棣。

何况朱允炆的反应也说明了一切。

因而只有一个可能,那就是这个太祖不受朱允炆控制,朱允炆甚至之前都不知道他的存在。

这就意味着这个太祖,有真的可能!

那就荒谬了。

人死能复生,简直是千古奇谈。

“真是让人不敢相信。”

即便是朱棣亲口承认了,道衍还是不能相信,不过却也慢慢平复了心情,说道:“若是能亲眼看看太祖就好。”

朱棣笑道:“他们说父皇在仙界打仗,你说呢?”

“听起来像是在愚弄三岁小儿。”

“但我却信了。”

“哦?”

道衍细细思量,随后说道:“陛下确实该信。”

“哈哈哈哈。”

两人对视一眼,都哈哈大笑了起来。

既然是对自己有利,那又比去深究细思呢?

别说太祖在仙界打仗,就算说太祖当上玉皇大帝了,那都无所谓。

重要的是这极利于朱棣的统治就足够了。

所以说,有时候人就得难得糊涂。

别太好奇心过重了些。

“也不是没有好处,他们送来了很多稻种,还有一些名叫尿素之类的东西。”

朱棣说道:“他们说种此稻,再放入尿素,便能亩产九至十石。”

“九至十石吗?那确实是仙家手段了。”

“还有这个,你看看。”

“哦?”

道衍从朱棣手里拿来那本小册子。

那纸张摸到手里的触感光滑如丝绸,就绝对不是凡间之物。

翻开一页密密麻麻都是制度设计。

其中的弊端,以及以后可能会产生的弊端也都一一说明。

道衍看得很认真仔细。

一直过了半个多小时之后,他才合上笔记本道:“这莫非是太祖定的制?”

“是太祖身边护法,名为朱云峰。”

“也姓朱,莫非?”

“这倒是不得而知,不过太祖能把刚及冠的我带来这边,或许是我家宗族之人也说不定。”

朱棣不太肯定。

眉宇间朱云峰确实有那么点点与太祖相似,但也就是那么一点点而已。

“及冠时期的陛下?”

道衍来了兴趣,说道:“在何处?”

“今日午后他会过来,到时候一起见见也好。”

“嗯。”

“斯道,你觉得这份制度如何?”

朱棣又问。

道衍想了想道:“有太祖几分风范,但行事相对温和。”

这里朱元璋的风范是指集权意识。

而行事温和是指不再那么粗暴地实行种姓户籍、卫所制度、互相检举人人自危的制度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