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3章 大哥,AK47(1 / 2)
第113章 大哥,ak47
洪武十三年的金秋九月末,对于大明的百姓来说,充满了丰收的喜悦。
此刻杭州府,昌化县,县衙当中。
伍县令坐在县衙中庭的大厅里,他抬起头看了眼破败的县衙府邸,摇摇头,手中毛笔不断誊写。
最近一段时间,全国各地的官员俸禄涨了不少,这是件好事,让伍县令终于有了点余钱,可以请一个代笔师爷帮忙誊写朝廷发下来的公文。
但也就是这段时间开始,太子监国,要求各地官员不仅要给百姓发送大量通知,必须通知到家,而且还要州府计数考核。
通知也没什么。
然而内容却是要求全县百姓更换稻种,用于明年春耕,下个月就会把稻种送到县衙,让百姓来县衙领取。
这不是胡闹吗?
“我虽听说那新稻种能季产八九石,一年下来,一亩地能产十余石粮,但我们昌化县.唉。”
伍县令唉声叹气道:“穷乡僻壤,全靠那几亩地撑着。他们常州、湖州何其富庶,纵使没种出粮来,也不会饿死人,我们这儿出点差错,是真的要死人的。”
一侧同样在誊写公文的师爷笑道:“东家会不会杞人忧天了,既然是朝廷的旨意,就说明并非无的放矢。许是经过验证,何况太子稳重,应当不会轻易做此举祸国殃民之事。”
“我家世代种地为生,只听说过有良田能偶尔一季产五六石,可从未听说过有良种能一季产八九石,这着实令人匪夷所思了些。”
伍县令不知道自己犯了经验主义,说道:“我也是怕太子被人蒙骗了,若是假的,恐怕.”
明初识字率低。
整个县衙里就只有县丞、主簿以及老书吏识字。
也是昌化县穷,县衙破破烂烂也没钱修理,雇不起人,纵使县令自己也两袖清风,涨了薪水才能雇个师爷。
因此在今天刚好县丞去府衙送公文,主簿下乡处理治安问题的时候,伍县令也只能带着师爷和书吏抄写通知——这些通知要下放到每一个村,得抄不少。
旁边还有两个吏员,三人每抄完一份,他们就把一张还未书写,但上面却盖了官印的纸张递过去。
“应当不是假的吧。”
老书吏咧嘴一笑,露出缺了一角的门牙,说道:“听说太子在皇庄种了五千亩,请了湖州、常州许多甲保里正过去,那些人确认过了,这才开始在两州各县推广种植。”
“是啊县尊,况且典农卫也已经入驻,正在到处收集各腐叶、骨粉、粪便。”
师爷也劝道:“别的东西咱们没有,这腐叶和骨粉多的是,让猎户们打了猎,剩下的骨头送到县衙就行,东家安心就是了。”
“唉,确实有些患得患失,毕竟咱们昌化可赌不起。”
伍县令苦笑着摇摇头。
昌化县可以说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代表,全县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土地都是山林。
唯一的农田就是沿紫溪两岸的极少部分农田,就这点田得养活全县百姓已经非常艰难,很多百姓到了冬天没有余粮,还得上山打猎、挖野菜过日子。
所以对于新农作物的出现,他非常谨慎。
毕竟昌化县维持现状都已经十分艰难,偶尔遇到点小灾荒年月都要饿死不少百姓。
一旦遇到大灾荒时期,大半个县的人都可能妻离子散家破人亡。
哪怕这新稻种确实很厉害,可以达到亩产很高的地步,但水土不服这个东西是谁都知道的事情。
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。
万一那新稻种在别的地方确实产量高,可到了他们这里就长不出水稻了怎么办?
如果真是如此,县里的百姓都会没有活路。
‘希望那新稻种确实有用,若是种在湖州常州的稻种都有如此产量,应该就无碍了吧。’
伍县令心里想着。
湖常二州加起来种了一百多万亩。
那么大基数就应该能证明这些新稻种跟以前的稻种一样,哪里都能适应。
如此他也好给百姓一个交代。
“县尊。”
就在这个时候,外面快步走进来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,他穿着绿袍,属于八品小官。
昌化县只是个下县,知县也就从七品,来人自然是正八品的县丞。
见到他回来,伍县令忙问道:“明诚,此去州府,有没有探听到什么消息?上面什么时候分发稻种,湖州和常州那边新稻是否顺利产出?”
字明诚的县丞却不慌不忙,走到桌案边倒了杯茶,不急不缓地饮了两口,笑眯眯地看着脸上急得像热锅蚂蚁的县令。
“哎呀,明诚,你倒是说话啊。”
伍县令急道。
见他如此着急,县丞放下茶杯,笑道:“回禀县尊,消息传回来了,湖常二州种下的一百余万亩,亩产多则九石,少则七石,均在八石之间。”
“八石?”
师爷脸上露出愕然的表情,叹道:“我这一辈子都未见过有田亩能产八石,以前也只听说皇庄能产那么多,现在也算是真正见识到了。”
老书吏笑道:“太子深谋远虑,不会无的放矢。这次常湖二州的试种大获成功,或许早就在太子的意料之中,因而这才让我们这些日子先誊写公告,以便于百姓换种。”
“好好好。”
伍县令大喜过望,连连点头,随后又想了一会儿,一边指着外面,一边回头走向书桌道:“快,把公告重新换一次,把消息也加上去。”
“是。”
众人喜笑颜开。
虽说换公告肯定会麻烦点,但再麻烦又怎么比得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全县百姓呢?
九月末,是第二季水稻成熟的日子。
湖州长兴县,晚秋时节,江浙地区依旧艳阳高照,温度适宜,令人舒畅。
在长兴县靠近太湖一侧,一眼看过去,金黄的稻子随风轻摇。
由于稻少田多,朝廷在太湖沿岸选了十多个县,每个县分数万亩稻种,使用化肥掺杂农家肥,由典农卫进行集中耕作。
↑返回顶部↑